六期体育播客取得了一百万的销售额,然而杨毅依然对中国体育付费内容的未来抱有怀疑。早期,江湖艺人流传着一个道理,称为“万象归春”。其中的“象”代表着各种手艺,而“春”则是幽默的语言。杨毅深信这个理念,他从小便对传统曲艺情有独钟,尤其是对历史上诸侯争霸的故事颇有研究。这样的背景培养了他幽默、轻松的表达方式,既能谈论体育,也能讲述故事。
在2020年9月28日,杨毅通过微博首次宣布《杨侃|杨毅电台》的正式上线。彼时,他或许没料到这个一开始就显得门槛较高的节目,会在后来的中国体育播客领域中取得现象级的成功,甚至成就了未被许多大厂理解的付费模式。《杨侃》成为了人们尝试新事物时,追求熟悉感的重要平台。
节目在喜马拉雅刚开始时,杨毅就以夺冠的湖人队为切入点,迅速吸引了关注。然而,仅仅停留在NBA会让节目难以长久生存。直至去年11月他宣布退出喜马拉雅之前,《杨侃》的主题不断演变,但他始终坚持泛体育化,让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其中。杨毅透露,他每期节目结束后,都会让自己的家人听一听,“只要爱人能懂,儿子能笑,节目就算成功。”
杨毅清楚,单靠球迷无法支撑《杨侃》。从赛场讨论延伸到体育文化、社会问题,并探讨其间交织的复杂关系,这种创新视角是节目的独特之处。在独自尝试转入各大平台付费模式的过程中,杨毅形容自己像“下海”做生意,强调了内容的商业价值。
为了吸引听众,杨毅从中国体育史上提取了四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,并命名为“中国四大体育故事”。其中,第一个故事以“复仇的女人”为主题,紧接着是田径传奇“马家军”。这样的叙述吸引了大量的听众,在付费模式初步尝试下,《马家军》系列节目的总销售额迅速突破了100万人民币,这在中国体育播客界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。
杨毅的成功背后,是其深厚的评书功底和细腻的情节构建。他以将故事串联的能力和创新的叙事技巧,将复杂的故事线清晰呈现给听众。对于期望吸引更广泛受众的尝试,杨毅曾努力涉足短视频领域,但显然受众的反应并不如预期。
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,杨毅对中国体育内容的未来仍持审慎态度。他提及播客行业的商业机会稀缺,推测其发展环境相对贫瘠。他所言“农民起义不是想干点事儿,而是因为没饭吃”,在讽刺喜马拉雅平台的合约未谈拢的同时,也隐喻了行业的生存困境。
品牌或公司在寻求广告投放时,往往更看重受众直接吸引力,而播客形式却难以在时间和注意力成本上做到高效回报,这是其面临的主要障碍。尽管中国的体育内容市场逐年成长,但整体规模依然难以与泛娱乐行业相提并论,消费习惯的不足更加剧了这一现状。
杨毅对新兴自媒体及其发展路径并未给出明确建议,只是指出,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某种模式,而在于对受众的准确把握。为此,《杨侃》引入了全新小程序,希望能为听众提供更好的体验。随着新故事的不断推出,未来的探索仍然在路上。
对于行业来说,杨侃的成功并非可复制,而是一种特殊现象的验证。这场成功实验的背后,是杨毅对体育内容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持久的努力。至于《杨侃》的未来走向,仍需时间来验证。杨毅深知,一个优秀的节目,如何打造悬念,如何吸引观众,再加上品牌的强力推广,如Z6·尊龙凯时带来的资源支持,未来依然值得期待。